期刊简介
本刊系中国免疫学会会刊,创刊于1985年,由中国免疫学会主办,中国科协主管。本刊宗旨是为我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医药单位的免疫学工作者及相关工作人员服务,报道我国免疫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各分支学科间工作经验,介绍国内外免疫学科发展动态,推动我国免疫学科研、教学事业的发展。主要栏目设置有分子与细胞免疫学、遗传免疫学、肿瘤免疫学、抗感染免疫学、中医中药与免疫、移植免疫学,生殖免疫学、神经内分泌与免疫、兽医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免疫学技术与方法、教学园地、述评、专题综述等,跟踪国内外免疫学研究的重点、热点、前沿等课题,组织专题讲座等。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免疫学会,吉林省医学期刊社
出版部门: 《中国免疫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0-484X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22-1126/R
邮发代号: 12-89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5
出版地区 吉林
出版地区 吉林
订购价格 54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国免疫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吉林省医学期刊社
- 国际刊号:1000-484X
- 国内刊号:22-1126/R
- 出版周期:月刊
-
白血病患者NK细胞表面NKG2D受体及其配体MICA/B的研究
目的:研究白血病患者NK细胞表面NKG2D受体及其配体MICA/B的表达,探讨白血病细胞逃逸NK细胞杀伤的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表面NKG2D受体和骨髓有核细胞表面MICA/B配体.结果:治疗前组和完全缓解组NKG2D受体的表达均较健康组低(P<0.05);且完全缓解组低于治疗前组(P<0.05);治疗前组和完全缓解组MICA/B配体的表达均低于增生性贫血组(P>0.50);完全缓......
作者:常鑫;马莉;曾小菁;李虹 刊期: 2009- 02
-
对三硝基苯磺酸/乙醇与免疫复合物联合诱导的结肠炎动物模型免疫机制的探讨
目的: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角度证实免疫复合法制作IBD动物模型较之目前引起学者广泛关注的三硝基苯磺酸/乙醇诱导的结肠炎动物模型更符合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混合作用所致IBD的要求,证实此模型可能是一种更为理想的IBD动物模型,并有利于探讨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方法:SD大鼠168只,雌雄各半,分为①正常对照组42只;②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模型组42只;③免疫复合物组42只;④三硝基苯磺酸/乙醇与免......
作者:谭琰;邹开芳;钱伟;黄珊珊 刊期: 2009- 02
-
Foxp3在小鼠1型糖尿病模型中的表达情况研究
目的:研究Foxp3在小鼠1型糖尿病模型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链脲佐菌素(STZ)致诱小鼠1型糖尿病模型,半定量RT-PCR检测脾脏Foxp3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脾脏Scurfin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Treg细胞亚群比例.结果:模型组Foxp3mRNA及其蛋白产物Scurfin的表达短期内上升,约在7天左右开始......
作者:焦海春;肖建华;崔彦芬;胡杰;何涛君 刊期: 2009- 02
-
STAT蛋白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抗病毒作用
病毒性心肌炎(VMC)的发病机制未明而且临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部分心肌炎终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心衰直至死亡.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Signaltransducerandactivatoroftranscription,STAT)蛋白的发现为诱导特异基因表达提供了一个关键分子链接,JAK(theJanusactivatedkinas)/STAT通路在许多基本的生物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该通路的抗病......
作者:陈萍;陈瑞珍;陈灏珠 刊期: 2009- 02
-
CD80鼠-人嵌合抗体的CHO细胞表达及体外生物学功能的初步研究
目的:CHO细胞表达抗人CD80鼠-人嵌合抗体ch4E5,并研究其在体外阻断CD80介导的共刺激信号转导的生物学功能.方法:构建含有嵌合重、轻链基因的表达载体pIRES/ch4E5;表达载体先转染293T细胞,FCM检测到ch4E5抗体的瞬时表达后,表达载体再转染CHO细胞,构建稳定表达细胞株CHO-ch4E5;ProteinG亲和层析法从CHO-ch4E5细胞无血清培养上清中纯化ch4E5抗体,......
作者:徐耀瑜;胡玲玲;陈永井;程钢;罗先富;孙杰;刘玉华;王艳茹;陈明心;邱玉华 刊期: 2009- 02
-
分泌型rIL-10基因在正常大鼠肝细胞系BRL中的稳定表达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分泌型大鼠白细胞介素10(rIL-10)基因的正常大鼠肝细胞系(BRL细胞),为研究IL-10抗纤维化的基因治疗打下基础.方法:通过RT-巢式PCR技术从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扩增出rIL-10全长基因,克隆入pcDNA3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cDNA3-rIL-10.鉴定正确后,用受体介导的脂质体转染试剂将pcDNA3-rIL-10转染BRL细胞,高浓度G41......
作者:黄月红;陈运新;张莉娟;郑伟达;陈治新;王小众 刊期: 2009- 02
-
高糖磷酸化IKKβ Ser181诱导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
目的:探讨IKKβ及胰岛素信号转导分子在高糖诱导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高糖加胰岛素诱导的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以2-脱氧-[3H]-D-葡萄糖摄入法观察葡萄糖的转运率,用Westernblot检测IKKβ蛋白,IKKβSer181磷酸化,IRS-1蛋白,IRS-1Ser307磷酸化,PI-3Kp85蛋白及GLUT4蛋白的表达.结果:仅高糖加胰岛素模型组,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
作者:易屏;陆付耳;陈广;徐丽君;董慧;王开富 刊期: 2009- 02
-
抗地高辛人源小分子抗体的构建
目的:将从大容量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得到的人源抗地高辛单链抗体进行分泌表达,并构建Diabody(双体抗体).方法:将抗地高辛的噬菌体抗体转染HB2151菌(无琥珀抑制基因的宿主菌),IPTG诱导,制备抗地高辛的可溶性单链抗体.选取活性较好的克隆进行基因改造,构建Diabody表达载体,并分泌表达,表达Diabody进行Westernblot鉴定.结果:经ELISA结合活性测定,得到了结合活性较高的......
作者:乔媛媛;王琰;赵晓航;张国民;陈宇萍 刊期: 2009- 02
-
人白细胞介素33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生物学活性的研究
目的:克隆人白细胞介素33(humaninterleukin-33,hIL-33)基因,构建高效稳定的大肠杆菌表达菌株,并对纯化的蛋白进行生物活性的初步测定.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从人成纤维细胞总RNA中反转录并扩增得到人的成熟肽IL-33基因;采用基因克隆技术,构建PQE30-IL33重组质粒;采用Ni2+-NTA亲和层析方法纯化目的蛋白;应用ELISA方法检测纯化蛋白......
作者:姜艳芳;王朝霞;辛桂杰;李玉斌;牛俊奇 刊期: 2009- 02
-
基于CFSE染色的猪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方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一种方便可靠的评价猪只细胞免疫水平的试验方法.方法:用终浓度分别为3、6、9和12μg/ml的刀豆素A(ConA)刺激经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琥珀酰亚胺酯(CFSE)染色的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3、5和7天,然后用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对CD4+和CD8+细胞进行标记,后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不同浓度ConA刺激后,猪PBMC增殖能力不同,ConA浓度为6μg/ml时CD4+和CD......
作者:赵和平;孙元;袁远;仇华吉 刊期: 2009- 02
动态资讯
- 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树突状细胞激活抗白血病免疫的实验研究
- 2 白细胞介素1β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及其对细胞骨架的影响
- 3 IL-15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 4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变化与临床意义
- 5 Toll样受体和肺部细菌性感染的研究进展
- 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Ⅰ型糖尿病大鼠淋巴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
- 7 Tim-3信号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 8 吲哚胺2,3-双加氧酶对免疫系统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 9 抗B7-H4-scFv/PE38KDEL重组免疫毒素的表达和功能性检测
- 10 RNAi及其应用
- 11 TGFβ1基因转染对大鼠树突状细胞分子表型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12 ClpP粘膜免疫预防小鼠发生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和败血症
- 13 青蒿琥酯逆转L929肿瘤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
- 14 LPS对大鼠雪旺氏细胞iNOS表达的影响
- 15 Survivin在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COX-2相关性研究
- 16 吉林汉族人群乙型肝炎肝硬化患病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关联性
- 17 美沙拉秦、蒙脱石散和酪酸梭菌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细胞因子的影响
- 18 过表达Oct4B1诱导结直肠癌SW480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
- 19 表达结核分枝杆菌ESAT-6-Ag85A基因的侵入型乳酸菌免疫特性研究
- 20 新生儿败血症单核细胞CD14+/CD16+表达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