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系中国免疫学会会刊,创刊于1985年,由中国免疫学会主办,中国科协主管。本刊宗旨是为我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医药单位的免疫学工作者及相关工作人员服务,报道我国免疫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各分支学科间工作经验,介绍国内外免疫学科发展动态,推动我国免疫学科研、教学事业的发展。主要栏目设置有分子与细胞免疫学、遗传免疫学、肿瘤免疫学、抗感染免疫学、中医中药与免疫、移植免疫学,生殖免疫学、神经内分泌与免疫、兽医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免疫学技术与方法、教学园地、述评、专题综述等,跟踪国内外免疫学研究的重点、热点、前沿等课题,组织专题讲座等。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免疫学会,吉林省医学期刊社
出版部门: 《中国免疫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0-484X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22-1126/R
邮发代号: 12-89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5
出版地区 吉林
出版地区 吉林
订购价格 54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国免疫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吉林省医学期刊社
- 国际刊号:1000-484X
- 国内刊号:22-1126/R
- 出版周期:月刊
-
vIL-10转基因治疗兔膝关节炎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以逆转录病毒重组体rRV-vIL-10为治疗基因,通过体内外基因转移的动物实验研究,建立局部兔膝关节炎间接体内基因治疗方法.方法:①利用可以稳定表达hIL-1β的兔滑膜原代细胞(MFG-hIL-1β-neo-HIG-82)诱导出兔膝关节炎模型.②在体内实验中,将在体外培养的已转染rRV-vIL-10的兔关节滑膜细胞经G418筛选出阳性细胞后回输注入兔膝关节腔内,进行间接体内基因治疗.③通过R......
作者:张宁;唐福林 刊期: 2006- 11
-
γδT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活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γδT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中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检测17例正常人群和4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及亚群的表达情况.以TCRγδ单克隆抗体固相法体外选择性扩增获得17例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10例正常人群外周血TCRγδ细胞系.测定γδT细胞毒活性.用正常人群γδT细胞系与异体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MBC)以1:5、1:10比例共同培养48小时,活动期SL......
作者:李富荣;徐红先;肖学吕;齐辉;任莉莉;王新根 刊期: 2006- 11
-
细胞间黏附分子-1基因K469E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因K469E多态性在冠心病及正常人群中的分布,初步分析其基因型及血清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和DNA序列测定法,检测了225例冠心病患者和230例对照者的ICAM-1基因K469E多态性,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了ICAM-1的血清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清ICAM-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作者:韦叶生;唐任光;袁锡华;潘云;蓝景生 刊期: 2006- 11
-
Th免疫反应在以壳聚糖为佐剂的幽门螺杆菌疫苗免疫保护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以壳聚糖为佐剂的Hp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7组:空白对照组、壳聚糖酸溶液组、壳聚糖颗粒组、Hp抗原组、Hp抗原+壳聚糖酸溶液组、Hp抗原+壳聚糖颗粒组和Hp抗原+CT组,各组于第0、7、14和21天灌胃各免疫1次,末次免疫后4周给予SS1Hp菌攻击,隔日1次,共2次.在攻击前后分批处死小鼠,取胃黏膜检测Hp和Th1、Th2细胞因子含量,同时检测血清中抗......
作者:谢勇;龚燕锋;周南进;陈江;周小江;吕农华;侯晓华 刊期: 2006- 11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5的研究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5(IL-15)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L-15mRNA表达,并进一步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IL-15检测采用ELISA方法;PBMCIL-15mRNA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结果:①SLE组患者血清IL-15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活动期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②发生临床肾损......
作者:梁柳琴;许韩师;杨岫岩;连帆;叶玉津;詹钟平 刊期: 2006- 11
-
人重组核凋亡诱导因子1截短体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纯化
目的:核凋亡诱导因子1(Nuclearapoptosis-inducingfactor1,NAIF1)是本实验室首次克隆和鉴定的新凋亡基因,为了通过Polldown实验研究其结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和纯化人重组NAIF1(73-327)的截短体.方法:通过PCR方法扩增出NAIF1(73-327)cDNA,并插入pGEX-KG载体,实现插入基因的融合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West......
作者:韩普;莫晓宁;钟丽君;杨彬;马大龙;娄雅欣 刊期: 2006- 11
-
干扰素刺激基因ISG20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抗丙型肝炎病毒复制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IFN-α抗HCV的作用机理及了解ISG20是否参与介导IFN-α对HCV的抑制作用.方法:用RT-PCR法及融合PCR法分别获得野生型及突变型ISG20cDNA,并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上,转染含HCV复制子的Huh7细胞进行瞬时表达,通过Northernblot及Westernblot分别检测HCVRNA及NS5A蛋白水平,研究表达ISG20对HCV复制子的影响.结果......
作者:贾因棠;魏来;蒋栋;丛旭;费然 刊期: 2006- 11
-
新型CpG ODN增强乙肝疫苗诱导IgG2a类抗体产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寻找能增强乙肝疫苗刺激IgG2a类抗体产生,使机体处于Th1样免疫环境的新型乙肝疫苗佐剂.方法:选用自行设计的A、B、C型CpGODN,并以发表的A、B型CpGODN作为阳性对照,与重组乙肝疫苗混合后于第0、4周免疫BALB/c小鼠,用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血清中HBsAb水平及种类.结果:各型CpGODN都能增强乙肝疫苗刺激HBsAb的产生水平,CpGODN+乙肝疫苗免疫的小鼠血清中HB......
作者:丛中一;包木胜;万敏;王莉;李大鹏;王丽颖;于永利 刊期: 2006- 11
-
腺病毒载体介导gfp基因在树突细胞的转导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目的:研究腺病毒载体介导外源基因在人树突细胞转染的有效方法.方法:绿色荧光蛋白(gfp)报告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采用直接连接法.人树突细胞的制备通过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然后在体外经过诱导过程再生.结果:经腺病毒介导实现了gfp基因在树突细胞的转导和表达.病毒滴度对转导效率影响较大,只有使用高滴度(MOI>100)的重组腺病毒才能获得较高的转导效率(40%以上);脂质体和多聚赖氨酸可以明显提高转导......
作者:仲飞;仲振宇;梁爽;李秀锦 刊期: 2006- 11
-
PIKA佐剂在体内外诱导小鼠免疫应答的探讨
目的:探讨PIKA佐剂在体内外诱导小鼠的免疫应答.方法:体外将小鼠脾淋巴细胞与不同浓度PIKA佐剂培养后,ELISA检测细胞因子IFN-γ、IL-12p40的产生,FACS检测细胞的增殖及活化.体内将PIKA佐剂经小鼠腹腔注射后,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清中IFN-γ、IL-12p40、IL-6、TNF-α等细胞因子的产生.结果:PIKA佐剂体外呈剂量依赖性诱导小鼠脾细胞产生IFN-γ和IL-12p40.......
作者:李丽;沈二霞;黄俊;王永生;马瑞;冯炼强;李烈涛;林海祥;吴长有 刊期: 2006- 11
动态资讯
- 1 孟鲁司特对过敏性紫癜小鼠炎性因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 2 BALB/c小鼠哮喘进展过程中T-bet和GATA3的表达变化
- 3 NK细胞系列述评:引言
- 4 联合检测外周血游离LUNXmRNA、SCC和β2-MG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 5 红树林淡紫拟青霉胞外多糖对小鼠DCs表型成熟的影响
- 6 重组人aFGF的克隆、表达及活性测定
- 7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人T细胞的寡克隆性
- 8 IL-17、IL-6和TGF-β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组织的表达
- 9 Binswanger病患者免疫状态的研究
- 10 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关系研究
- 11 细胞内La表达对乙肝病毒复制的影响研究
- 12 免疫学自主式实验技术训练模式的效果评价
- 13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参与外侧缰核对痛觉的调节作用
- 14 超抗原SEB体外诱导胸腺细胞凋亡的研究
- 15 小鼠肝脏内Mac-1阴性自然杀伤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能力的研究
- 16 不同时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脑创伤疗效的影响
- 17 小檗碱对高转移性人巨细胞肺癌PG细胞黏附特性的影响
- 18 沉默Ku70后人耐药肺癌细胞凋亡基因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
- 19 基于移动终端的互动式教学的实施与效果研究--以《医学免疫学》为例
- 20 肿瘤源性热休克蛋白gp96诱导淋巴细胞反应及其抗肿瘤效应